採訪、撰文/ 徐佑德 ; 攝影/洪子辰

在2020年二二八檔期院線上映的《女鬼橋》不僅票房在疫情期間殺出紅盤、異軍突起,更在上架Netflix之後打進全世界24個國家的Top 10,展現了空前的台灣電影國際擴散度(這個紀錄直到被下一部恐怖片《咒》打破為止,高懸許久)。而且片末明顯預示接下來還會有續集上映,邏輯上跟二二八檔期扣得十分緊密。但在2023年10月上映的《女鬼橋:怨鬼樓》卻將場景移師到另一個校園、談逆八卦大樓裡被長期困住的幾隻厲鬼,究竟這次的續集是如何操作的?
為了長期經營系列作 勇敢跳出原本框架的「1.5集」概念
從開發到執行都一路不假他人之手的監製郝柏翔表示:「因為一開始就希望是系列作,建造一個校園鬼宇宙系列,所以雖然女鬼橋的故事還有後續,但其實在拍第一集的時候,就已經決定第二集要跳出到第二個學校,而且就要直接『直攻』最恐怖的校園傳說,讓觀眾體驗升級的視覺效果。後面預計是第三集再扣回女鬼橋本傳,到時候就一定是回到二二八的那個輪迴了。」

郝柏翔也坦言:「其實《女鬼橋:怨鬼樓》這個非典型的續集操作,我們也擔心觀眾會突然不適應,因為沒有連得那麼緊密,所以我們第一集已經留了滿滿暗示的彩蛋,包括最重要的元素鬼電梯,以及哪些人是在2016和2012出現,隱藏了第二集的企圖心。」《女鬼橋》複雜的時序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郝柏翔很有信心地說請大家多看幾次,來看《怨鬼樓》的時候會更有驚喜,一切的時序安排都是有意義的。
奚岳隆導演也補充道:「因為我們要做校園的鬼宇宙,為什麼第一集選擇女鬼橋,因為那座橋就是連接陰陽兩界,非常適合作為整個故事的開端。就像剛剛監製說的,《怨鬼樓》其實不是直接接回女鬼橋的本傳,所以我們也討論過要不要用女鬼橋的名字,還是直接叫怨鬼樓,但考慮到這還是有點像是前後女鬼橋中間的『1.5集』,中間是讓延續的男主角林哲熹去完成他自己的英雄旅程、克服心魔,再回去女鬼橋救人,所以還是延續了這個名字。」奚岳隆也提及,在設計《女鬼橋》所有故事點的時候,心裡都是想著怎麼在國際上引起更大的共鳴:「校園傳說鬼故事,本來就是一個全世界都有、都能懂,不需要多加溝通的概念,甚至劇情點的試膽大會、畢業製作等等也都是大家普遍理解的情境,讓這個系列甚至有機會延伸成其他國家的海外版。」

所謂的「1.5集」概念,指的其實是《女鬼橋:怨鬼樓》延續第一集林哲熹角色的心路歷程,卻還沒走到「2.0」續集去重新面對女鬼輪迴的中間過程,監製郝柏翔補充道:「《怨鬼樓》很完整地解釋了阿得的鴕鳥心態,他已經被鬼追了四年,但實在不想殺人,只好躲進逆八卦的大仁館,讓原本追他的鬼找不到他,是一個全然逃避的狀態。直到他遇到渝萱飾演的連裕婷,裕婷毫不畏懼只想救出哥哥的心,帶著阿得完成了英雄旅程後,他才重新敢正視過去的自己,決心對抗女鬼,所以才有片中最後的彩蛋。」
電玩與AR遊戲的跨界合作 延續電影的「沉浸式」恐怖體驗
在拍攝《女鬼橋》系列作的時候,導演奚岳隆對定調一直很敏銳,他解釋道:「對我來說《女鬼橋》是一個綜合的片型,不只是一般恐怖片,我專注於沉浸式的恐怖體驗,而且埋了很多時空故事的線路在裡面,二刷、三刷都能再找到不同樂趣。」而這樣的模式,沉浸式加上可以二刷、三刷找到不同路線,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呢?是,它更接近遊戲。
在《女鬼橋》後大宇就推出了Steam遊戲《女鬼橋:開魂路》,直接改編第一集電影情節的第一人稱隱蔽類恐怖遊戲;而在《女鬼橋:怨鬼樓》上映之前,大宇就已經推出第二集Steam遊戲《女鬼橋二:釋魂路》,和《怨鬼樓》一樣設定在文華大學鬼樓裡的各種第一人稱探險遊戲,鬼電梯也一樣是重要關卡。

更有甚者,這次電影裡也用上了手機AR遊戲,並且在故事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個新元素的出現十分吸睛,監製郝柏翔表示:「因為我們導演本身對特效鏡頭很有概念,故事和片型的定位又是都市傳說,比較年輕,也想要結合一些科技感,像第一集玩直播和siri梗都大受歡迎,我們就在想第二集能否再結合更新的科技,就想到AR這個梗。因為我們一直想要突破,第一個就是《怨鬼樓》我們認為以台灣來說,還沒有人同時出現那麼多隻鬼,又結合時空輪迴、異空間的概念,第二個我們發現全世界的恐怖片好像都還沒有跟AR結合沉浸式體驗的設計,所以我們一方面希望強烈的沉浸式體驗,吸引大家一家要進戲院看不可,有更強的互動性的效果,讓觀眾彷彿可以進入演員的視角,宛如你就在現場玩這個遊戲,但又是透過AR角色的視角去看,有更不同層次的體驗。」
事實上,由於《女鬼橋:怨鬼樓》電影裡一次出現了五隻以上的重要鬼,還有一隻「鬼王」,監製郝柏翔透露道:「因為我們的電影主線還是在男主角阿得身上,正統故事線會回到林哲熹、孟耿如的角色去往下解,電影裡的副線像是鬼王、殉情情侶等等這些故事,其實會進到我們11月中推出的AR遊戲裡面去解謎。」這麼新的戲內戲外玩法,看出《女鬼橋》這對創作搭檔的大膽,橫跨電影、電腦遊戲、AR遊戲三個不同領域,也更令人期待這個校園鬼宇宙未來還會怎麼拓展。
「鬼」、劇情故事、特效和預算同步升級 郝柏翔笑說:「我野心太大!」
針對第一集的成功與被點出的弱點,監製郝柏翔心心念念要好好升級,首先就展現在劇本上。郝柏翔笑說:「劇本最初的野心很大,有很多元素要塞,恐怖嚇人的點是基本的,又要融入AR元素,再加上異空間的翻轉,兄妹情的舖陳,核心概念鬼在裡面出不來又是我跟張耿銘一開始就定好的,所以怨鬼樓裡面還得講五隻鬼的故事。坦白說前面劇本撞牆了很久,後來找到十元姐(呂蒔媛)和黃彥樵之後,他們大刀闊斧地砍掉很多東西,才找出一條對的路,讓觀眾可以跟著片中的主角進入整個故事,最後的分工是十元姐寫情感面,兄妹情的部分百分之百是他的功勞,我就是提供恐怖跟翻轉的概念,再由彥樵去整合。」

而在第一集的成功之後,奚岳隆也感謝監製郝柏翔的力挺,笑說:「我會跟Alain(郝柏翔)合作就是因為我知道他是個在合理範圍內都願意支持創作的人,特效鏡頭非常多,預算老實講真的是多了一倍,痛苦是加了N倍,我覺得我都不敢再加預算了。」
奚岳隆表示:「由於這次故事核心和規模設計都比較大,我們在特效上是做了巨大的升級,這次的特效總監是夢想動畫的鋒哥(林奇鋒),而女鬼橋光是特效鏡頭就是518顆之多(一般電影鏡頭大概就是600-800多顆)所以特效畫面是更有張力的,特效鏡頭都是實打實得一一往上加的,像AR遊戲、鬼、煞神、介面形式等等,都是完全創造出來的。為了做出沉浸式的恐怖體驗,除了視覺還有聽覺,在聲音設計以及圍繞效果上,都做了複雜的層次,有人、有鬼、有實、有虛,在音效剪輯和混音上也十分挑戰。」
這次也有了預算,第一次能夠嘗試搭景。奚岳隆回想第一集全部實拍,找景的過程相當艱難:「第一集前製期我很痛苦的就是一直找不到適合的橋,真正的女鬼橋是往下走的,但我們當然也不敢在真正的女鬼橋那邊拍,所以找橋找超久!最後我們去到林口師大、以前的橋大,映入眼廉的就是一條下降的橋,就像陰陽兩隔的線,而且旁邊的階梯剛好就是十四階!這才解決了場景的難題。」
這次的學校場景明顯取景開南大學,搭景的部分則是鬼電梯。由於這次許多被困住的鏡頭是在電梯裡透過鏡子去做不同的調度,必須精準地搭景,才能設計出各種透過鏡子互相反射的鏡頭,並且不會看到工作人員跟攝影機的存在,奚岳隆表示:「前期就跟美術、特效同步溝通,而且要溝通得非常仔細,因為搭景只要出了點錯,反射的左右弄錯什麼的,後面就完全不能用。」
最終監製郝柏郝也補充道:「我覺得第一集我們運氣其實很好,在Netflix上有成為公認被觀看最多的台灣電影,我自己每次看到有國外Youtuber在討論《女鬼橋》都很感動,很多影片也都有破百萬的點閱。我們做這個系列除了希望國人支持國片之外,也希望讓更多國外的人看到,我們這次是打破紀錄,在上映前就已經賣出41個國家的戲院版權,跟上次的Netflix操作又不太一樣,其實第一集本來也想這麼做,只是被疫情打亂。為了接觸更多觀眾,我們是把恐怖掌握在『適中』的狀態,希望所有人一起可以看,接下來在41國上映也希望能帶來新的可能性和國際觀眾。」
[ 本文由 Mapless Vision X 樂到家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