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 徐佑德、Maple ; 攝影 / 洪子辰

台灣少見的兒少劇《百味小廚神 中元大餐》在今年暑假沸沸揚揚地上檔,收獲許多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喜愛,第二季《百味小廚神 午餐爭霸戰》也上檔中,這個結合溫馨靈異元心,又充滿童趣的奇幻穿越故事,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從創作團隊、創意思維到產製過程,和一般戲劇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本文訪問到製作人陳信吉X編劇蔡岳霖、莊榮祚,跟大家分享整的案子的過程與經驗!
從富邦基金孵育計畫脫穎而出 喜歡小朋友的大學生編劇搭檔寫出新意
《百味小廚神》的編劇組合蔡岳霖、莊榮祚是台藝大電影系的同學,蔡岳霖在黃政淵老師的課堂上發展出一個長片故事概念,正好是以孩童做為主角,是《百味小廚神 中元大餐》的雛形,剛好遇到富邦徵選兒少劇本,蔡岳霖就找上喜歡小孩、並有兒童營隊經驗的同班同學莊榮祚一起參加,莊榮祚笑說:「剛好政淵老師那堂課是業界實戰課,每週我們都要丟想法出來,然後彼此討論批判,這次因為《百味小廚神》直接走到跟業界第一線合作,發現過程真的一模一樣。」

至於說起「中元大餐」的由來,還真的跟中元節息息相關,蔡岳霖笑說:「那時候課堂每週都要提點子,其實很有壓力,原始我是想寫一個小孩子幫鬼偷食物的短片概念。但那時候剛好遇到中元節,我那時候在廟裡拜拜的時候,看著桌上的各種零食貢品,然後我就在想說,如果我是鬼,我才不想吃這些東西呢!於是開始想到『幫鬼做料理』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一出來,就銜接到後來的《百味小廚神》。

他們報名富邦孵育計畫時才大三,一路過關斬將,跟著不同的評審委員、孵育老師激盪靈感與火花,不斷修正劇本,讓故事愈來愈茁壯,莊榮祚回憶整個過程笑說:「每幾週都要去報告一次,然後不斷會有人可能走不下去,真的很像一個比選秀節目的過程。」
在過程中的改本,到最後確定要製作,自然會因應各種意見與製作實務有而一定的差異,兩人都認為原本的劇本比較適合用動畫做,但整個故事的核心概念一直沒有動過,也突顯這趟孵育計畫在加分之餘,並沒有改變創作者的初心。
兒少內容的市場定位 仍有不同想像
莊榮祚和蔡岳霖最早是從兒童視角去寫,但中間也經歷孵育員宋欣穎導演的提醒,她提到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接觸非常多的內容,可能比我們想像更成熟,鼓勵他們先把劇本寫好最重要,不一定要拘泥在認為小朋友只適合看什麼。但長期關注兒少題材的富邦基金會,還是會回到兒少劇本孵育的核心,認為如何表現小朋友的天性非常重要。
到後期確定要進入製作時,紅衣小女孩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製作方,並找了瀚草影視的湯哥一起來當製作人,則希望可以同時兼顧兒少市場與家庭劇市場,陳信吉製作人特別說明市場上的考量:「台灣比較少原生的兒少內容,如果劇的定位只有純兒少,那它的敵人直接就是日韓動畫,如果只能有一個分眾,能見度可能就會比較低,所以我們仍然希望是可以有兒少視角,但也能讓家庭觀眾看得開心,兩邊觀眾都吃得到。」

莊榮祚也坦言:「其實台灣兒少劇的經驗確實不是很多,我們中間也會聽到各種意見,確實有一個困境是我們不斷在找怎麼做才是對的。我自己認為最後《百味小廚神 中元大餐》未必是正確答案,但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階段性的辯證結果。」他也補充道:「其實最後的結果來看,第一季的內容更接近兒少與家庭劇的結合,第二季則更純粹從兒童視角出發,我們跟李權洋導演一起找出怎麼做出孩子也可以看得很開心的故事!」第二季在9月甫上線,觀察第二季的故事和觀眾反應和第一季是否有所不同,顯然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點!
兒少劇市場的契機與風險 需要感受真實反應與長期培育
如同蔡岳霖和莊榮祚一路走來的感受,台灣兒少劇還在摸索的過程,而在《百味小廚神》第一季和第二季的過程中,創作團隊也心虛接受小朋友觀眾第一時間的真實反應,對他們來說,吸收觀眾的真實反應,讓他們一步步更接近兒少劇的核心。
莊榮祚笑著分享道:「富邦孵育作品過程中都會做觀眾測試,我們第一次去忠孝國小把故事概念說給小朋友聽的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劇本很酷的概念,是穿越到1950年代,講大家不認識的臺灣,沒想到小朋友的反應很冷靜,覺得超無聊,我們真實感受到我們覺得在乎的東西,跟他們真的可能很不一樣!」

而在孵育過程中也在捉摸小朋友對情感關係的理解,莊榮祚就很期待某集以大人三角關係的集數,小朋友觀眾會有什麼反應。蔡岳霖補充解釋道:「小朋友到底看不看得懂幽微的大人間的關係,一直是我們在思考的問題,當然我們一直都不希望把觀眾想得太過簡單,但實際到國小去放映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些小朋友真的無法分辨角色或無法理解故事,所以寫的時候故事夠不夠簡單、夠不夠清楚,而且也不能缺了趣味性,這都是我們在第二季一直在修正的東西。」

莊榮祚也分享自己為了貼近小朋友的大膽實驗,他笑道:「我去當了追分國小當了一個禮拜的國小生,度過一週小學生生活,每堂課都要跟小朋友一起上,午餐一起,也一起上體育課。不斷跟他們聊天,更真實感受到他們的世界。像他們絕對不會在意經濟問題,在意的一定是跟父母的關係、課業交友,我們試著更貼近這樣的出發點。」
而作為新手編劇,第一次投案的大學生就一路闖進了製作現場,他們面對這個過程卻相當不卑不亢,他們不斷吸收評審與孵育老師的意見,也不斷試圖更貼近兒童觀眾,但也有自己的堅持。莊榮祚說:「台灣兒少影像是有缺口,我們是去直攻最難的地方,這是特別的出發點,但我們也不希望只往最討喜的地方走,還希望兼顧初心,最後我們的初心仍然有被保留,就是讓兒童主角好好去面對死亡,這個課題有好好被走完,這很重要。對我來說,比起市場反應,更在意這個故事核心。」
陳信吉製作人補充道:「他們非常清楚自己要捍衛的東西是什麼,只是經驗比較少,手上的武器還不夠多,因為這次又是奇幻劇,在資源不夠的時候轉換招式可能還不夠靈活,這部分就需要進一步的溝通,這就是我們跟導演要用經驗去協助的地方。」
兒少劇的定位已經讓投資方擔心受眾較小,又充滿奇幻元素與特效鏡頭,製作人陳信吉如何去克服市場的疑慮,在可行的預算完成全劇的執行,也是一大挑戰。陳信吉分享道:「對6到8歲的小孩來說,如果節奏不夠輕快、顏色不夠多、場景不夠驚喜,是很難吸睛的,所以我們把製作資源放在這裡,演員配排就不主打大卡司,這是第一個核心策略。」而即使把製作資源盡可能放在視覺經營,畢竟資源也是有限,到底怎麼執行,著實是一大難題,這部分陳信吉也坦言:「確實我們在跟投資方談、向文化部提案的過程中,一定都是持續被挑戰說這樣的預算我們奇幻的部分怎麼做,我就收集了很多片單,很多像《打架吧!鬼神》 等等案例,其實不用很複雜的特效,也可以建立世界觀。我們後來擬定的策略也是前三集把奇幻感出來,讓觀眾習慣他們是鬼之後,中間就不用特別強調這個設定,最後要走高潮的時候,第7集之後奇幻感又要再加重回來。」
透過精準投遞資源,延續核心創作初心,《百味小廚神》這個小而美的可愛故事終於躍上螢幕,第一季和第二季微妙不同的市場定位和撰寫策略,會迎來觀眾什麼樣的反應,非常值得觀察,也將成為台灣兒少劇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參考。
[本專題由紅衣小女孩股份有限公司X Mapless Vision 共同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