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 徐佑德、Maple ; 攝影 / 洪子辰

台灣難得一見的兒少劇《百味小廚神:中元大餐》甫上線就在電視與OTT平台開出紅盤,而這樣的成功,其實立基於紮實的劇本孵育過程,從兩位大學生原創的《中元大餐》劇本獲選為富邦基金會兒少孵育計畫後,一路經過數年的孵育過程,中間也經歷各種評審的意見衝撞,最後才脫穎而出。
這次我們特別專訪到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分享富邦基金會為何長期致力於兒少作品的經營與影像教育的紮根。
從2010年開始 試圖用不同方法找回兒童的主題
冷彬總幹事說明道:「我們最早是從影像教育和媒體素養教育去做,我自己是做青少年培力出身的,對我來坦白說要抓青少年比兒童更快一些,但我們認為兒童這塊市場是所有的根,不能不去做。」

她也笑著坦言道:「其實『兒童』真的是非常容易跑掉的主題,不管是兒少劇或兒少節目,其實很多東西要回到兒童的視角。拿節目來舉例好了,其實真正要做兒童節目,需要盡量增加兒童在製作過程中的參與,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可以發聲,讓他們自己去互動,才會捕捉到珍貴的東西。但對一個傳統製作人來說,這真的很花時間,而且風險太高,他可能就會安插一個主持人或其他方式,去安排小朋友做反應,但這樣小朋友的主體性無形中就消失了。」
冷彬簡單的幾句話裡,道出兒少內容的辛苦與不容易,她坦言:「確實這需要更多事先的準備跟溝通,也需要花更多成本,可是這件事真的非常重要,畢竟如果我們的小孩從小都只能看外來的節目,等他長大之後,又怎麼會關懷我們自己的內容跟文化呢?」富邦就是帶著這樣的使命感,一路堅持做兒少,並重視媒體藝術的角度。

從媒體素養及影像教育計畫開始,到進入開發製作的長期經驗下來,冷彬認為兒少內容確實需要更長期的培育和協力,也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和心思,如果沒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很難吸引人才,並累積長期經驗,也很難在有商業化模式之前有一定的產量,政府需要進場支持,而且不能只是單方面提供補助金,必須要有配套措施。因為目前在什麼都缺的情況下,即使每年影視局都單獨補助兒童節目,卻難有優秀的提案和人才突然間出現,長期而穩定的資源投入、人才培育計畫、戰略與策略的上的協力,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從策展和教育開始 一路到挽起袖子做 堅持兒少內容不能缺席

(富邦文教出版的電影教材)
富邦基金會最早從2012、2013年開始做青少年的影視教育,冷彬回憶道第一次感受到兒童內容的匱乏,就是從影視教育向下延伸開始:「一開始我們的影視教育是從中學生開始,再怎麼樣在挑選片單的時候,都一定有國片可以選。但當我們要開始延伸到國小的時候,就發現真的是選不到什麼本土內容,光是陳潔瑤導演的《只要我長大》我們用了好多年,做了好多不同版本的教材,當時第一次意識到,哇,我們自己產製的兒童節目和內容,真的非常非常少。」
從這個問題意識開始,冷彬也透過與公視合作的國際兒童影展,去看他山之石,試圖在看到國際上優質兒少節目與影視作品的時候,引介到國內來,也常與台灣的製作人、學校做交流,卻發現彼此有明顯的斷層。冷彬解釋道:「所以我們才會在2018年開始啟動『兒童節目人才孵育計畫』,重點在於人才的培育,因為思維如果沒有打開,我們就算投資兒少節目,徵選兒少節目,來的案量和質也起不來,這其實也是文化部遇到的問題,只是關心和鼓勵,卻沒有長期人才的培育可以跟上,其實還是無法做出好的內容,所以我們一路都是想找可以長期培育的人才,陪伴他們把內容孵育出來。」

於是2019年,才大三、但對兒少內容充滿熱情的兩位編劇蔡岳霖、莊榮祚報名富邦文教基金會的台灣兒童節目影視劇本孵育計畫,並一路跟著孵育員、評審、富邦基金會不斷磨合茁壯,成為最後的優勝者,劇本也獲得瀚草影視的青睞,終於在2021年開拍。冷彬表示:「因為之前在做國際策展的時候,就看到國外兒少內容的集數跟量其實要夠大,才好在國際市場上販售商轉,所以在編劇也全力支持的情況下,我們就連第二季一起拍,而且當時就擬定了策略,第一季瀚草希望兼顧家庭劇、擴大觀看受眾,那在第一季已經把觀眾拉進來的基礎上,我們就希望第二季可以更接近純粹的兒少內容,也就是現在的《百味小廚神》的樣子了。」
從策展的角度,一步步走到兒少節目的孵育與製作,富邦基金會和冷彬不斷的堅持和深入的耕耘,讓他們在五年內催生六部兒少節目,包括兒童節目《海洋日記》、《登山總動員》等,而《百味小廚神 中元大餐》能否成為持續的IP值得關注,而與此同時,富邦也正在孵化其他兒童節目,希望能讓台灣兒少持續發生,長期培育人才與觀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