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4日共同舉辦《林摶秋全集》新書發表會。家屬代表林美瓊女士、林伯勳先生今日親臨發表會,表示祝賀。主編暨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石婉舜、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吳密察、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陳萬益等多位嘉賓,蒞臨分享林摶秋在影視戲劇文學上所代表的重要意義!
劇作家林摶秋(1920-1998),出生於桃園,在二戰期間以「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在東京劇壇揚名。回到臺灣後,1950到60年代獻身臺語電影的攝製;無論演劇或電影,林摶秋都先以編劇立身。他經歷戰後語言轉變,及執政者高壓的語言政策,在創作上產生了日文、臺文,及臺文/華文「混語」的不同文本,極具代表性。
在台文館迎接20週年之際,與國家影視聽中心、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合力出版《林摶秋全集》,全套共計五卷12冊,逾四年的編纂,整理了劇作家身後遺留的23部劇作,版本36種——包含舞臺劇劇本與電影劇本在內,以及珍貴的文獻、訪談和圖片,首度向世人公開這位影劇傳奇人物鮮為人知的文學成就,補足臺灣文學、戲劇與影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特別感謝林摶秋先生哲嗣林嘉義先生的慷慨捐贈,以及自始無條件的信任與協助。
台文館館長林巾力表示:「這些作品在過去代表著臺灣文學精彩的篇章,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學史料;在當前代表著臺灣文學如實的展演,劇本與映演共構成文學最珍貴的價值。」在林摶秋家屬與國家影視聽中心的支持下,台文館自2019年啟動資料蒐集、編纂暨註解研究前期計畫,全賴主編石婉舜及眾多專家學者在劇本的手稿辨識、校注與解題等編纂工作上的參與和付出,隨後有書林出版團隊的專業加持,最終得以完成全集核心之《舞臺劇劇本卷》與《電影劇本卷》,以及文獻、雜文・訪談、圖像等其他專卷之出版工作。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褚明仁指出,國家影視聽中心與林摶秋先生之淵源,始於三十多年前,當時中心還稱為「國家電影資料館」時的「臺語片修復小組」,因緣際會下透過音樂家呂泉生與臺灣電影先行者林摶秋導演聯繫上,多次前往鶯歌住所訪談,包含當時剛從大學畢業的石婉舜主編,就此種下今日《全集》出版之因。
1998年林導演逝世,家屬將其遺留的電影片、器材、劇本、圖書及文件等文物悉數交由中心整理,後經中心完成影片數位修復、劇本掃描、手稿研究與口述歷史影像紀錄等,並和台文館共享成果,在文學與影視專業上分工合作,將林導演畢生成就合輯成書,賦予新生命與活力。以前研究台語片是透過呂訴上的書,現在這套林摶秋全集的出版,將打開台灣電影史研究新的篇章。
主編石婉舜提及,林摶秋不只是臺灣文學史的異數,也是臺灣戲劇史、臺灣電影史的特例。他在1942年從日本東京一流劇團——在全盛期的紅磨坊文藝部擔任職業編劇,同時也進入東寶株式會社參與電影拍攝,時間雖然不長,卻是當時臺灣人前所未有的經歷。1943年返臺後結識有著1920 年代新文化運動與1930 年代新文學運動淵源的王井泉、張文環等前輩劇人、作家,他們攜手成立劇團(即厚生演劇研究會)並合作了日治晚期編導轟動一時的舞臺劇《閹雞》,由林摶秋包辦所有編劇與導演工作。1957年創立玉峯影業公司、建造湖山電影製片廠,以非營利方式致力於快速育成人才回流臺語片界。自其返臺,劇作家長年為臺灣土地與庶民大眾而寫,今日,我們以《林摶秋全集》來見證林摶秋的生命及其時代,期許能化作春泥,壯闊臺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即將於本週六(28日)上午11時15分於1F多功能室舉行新書推廣講座,邀請主編石婉舜主講「『林摶秋』再發現——沒辦法拍成電影的劇本所告訴我們的事」。歡迎觀眾踴躍參加,線上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p75ojiZmivbn5DW9A
《林摶秋全集》預計於11月正式上市,刻正推出限時優惠預購活動。更多活動訊息與預購連結請見台文館公告,網址:https://reurl.cc/7Mdn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