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佑德 攝影/洪子辰

文化部的黑潮計畫在推出之後,引起業界正反聲浪,在接軌國際的過程中,台灣內容產業確實需要升級,但直接祭出更高額的文化部補助、同步加上文策院的投資,是否就能催生對市場有正面意義、帶動正向回收與循環的影視案件,相信是大家所關心的焦點。
前此筆者曾在媒體上說明黑潮計畫的必然與隱憂,這次也特地再針對這題專訪到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希望能進一步了解黑潮計畫為了不重蹈過去補助偏離市場需求的問題,文策院在投資這環會有什麼配套機制,來讓黑潮計畫能夠更貼近市場,促成正向回收與產業成長。
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台灣的問題絕對不是給錢就能解決,這我很清楚!」
蔡嘉駿首先開門見山直言:「台灣產業的問題絕對不是只給錢就能解決,這我很清楚。目前內容產業缺的東西很多,問題也很複雜,像是影視產業鏈來說,缺平台、缺明星、也缺銷售代理商的角色等等,所以單純把標規拉高,並不會就造就獨角獸。但我還是要講一下我們的看法跟角度,雖然錢不是唯一,但沒有錢萬萬不能,所以我跟史哲部長討論很久,還是認為政府一定需要帶頭讓大家降低風險。」
他說明道自己這次支持黑潮計畫,關鍵還是在於大環境的改變:「其實過去我自己一貫的論調,也是不希望政府的資金和補助佔製作整體資金太高的,因為這確實有可能變成補助在主導作品方向。但這幾年投資人確實對影視產業失去信心,甚至演變到對簿公堂的都有,我到文策院來也一直卡在這中間思考。事實上現在黑潮開出去,即使一部1億的作品,市場負擔30%、僅3000萬的部分,現在資方還是會怕!所以我們先前就完成投資抵減的政策配套,希望鼓勵更多不同的企業和投資方進場。」
除了今年稍早公布的投資抵減政策,蔡嘉駿也表示在要點之外,水面下他們已經走訪台灣各家電視台、OTT、電信公司等關鍵投資方,他進一步說明道:「在公布徵件之前,我們已經先去拜訪所有的電視台、OTT、電信公司等投資方,我們先去溝通,如果拿到黑潮計畫的案子,文化部的補助四成和文策院投資三成,已經支持了七成,希望大家能拿出誠意,勇敢承擔剩下的風險。事實上電信公司在全世界都是最大的數位內容投資者,世界各地能對抗國際平台的都是電信公司的平台。而這次我們很開心的是,中華電信承諾願意支持黑潮計畫與台灣影視內容,也會跟我們合組一個大型基金,長期做影視投資,才能長治久安地協助影視產業發展。」
黑潮計畫關於「國際化」和「台灣元素」的想像
黑潮計畫關於「國際化」和「台灣元素」的想像,也是眾所熱議的焦點,為何文化部長史哲在訪談報導中直言黑潮計畫是要扶植大型製作公司呢?
蔡嘉駿認為:「黑潮計畫表面最大的目標看起來是要瞄準國際平台,但其實國際化並不只現在我們想聯想到的以Netflix為首的國際串流平台,而是著眼於製作出有國際觀眾的台劇,而不是要被國際平台綁住。今天有台劇可以跟CJ合作是不是國際化?當然是;今天有台劇可以賣到日本電視台,是不是國際化?當然也是。要製作國際規格題材的劇集風險還是比較高?對呀,我知道,所以我幫你承擔70%,還能投資抵稅,而且也有先去跟電視台、平台溝通,鼓勵他們進場投資,這樣風險夠低了吧,當然還有30%要自負風險,但做每一門生意都有風險的,這很合理了。」
而針對究竟什麼是 「台灣元素」這個問題與爭議,蔡嘉駿則舉例說明:「其實實際執行上並不會只看台灣歷史,像《俗女養成記》、《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一樣有濃厚的台灣元素與價值。評審會評估的包括台灣元素、商業性等面性,要拍台灣歷史當然很好,我們很缺好的台灣故事,在特殊的地緣政治下,我們當然希望別人更了解台灣。期待台灣影視的對標可以是,韓國的《鳴梁》一般,故事既精彩、商業上能夠賺錢,又能讓觀眾了解韓國文化,可以讓這樣的題材持續不斷拍下去,那當然很好,但商業性仍是很重要的考量,不會只以台灣歷史為主。」其實要點的都是鼓勵性質,而不是限制,重點是說台灣人的故事。
結合公視孵育專長,提升安打率
除了資金以外,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內容上黑潮計畫也有內容端夥伴的支持,蔡嘉駿直言:「我們都知道有了錢之後,同樣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內容、好的劇本,而台灣最缺的就是好的開發計畫,可能這十年內最好的劇本都在公視手上。所以我們也跟公視洽談非常多次,達成一定的共識。我們認為公視不只是個電視頻道,而是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精神,目前公視手上孵育有二十幾個劇本。但畢竟畢竟公視是財團法人,不是商業電視台,好的劇本帶來的商業產值,其實很難在公視體現,因為公視沒有廣告。所以如果好的劇本都卡在公視的話,即便開發了好的戲劇,有助於培養導演、演員等人才,但商業產值出不來,像《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最後收視率破5%,如果是在其他商業電視台播出,光電視播出時的廣告的產值早就爆錶。所以我們鼓勵公視打開想法,如果要拍國際規格的劇,不見得公視一定要是播出平台。這幾年也開始有先例,包括《她和她的她》、《人選之人》都是電視台先投資開發,但首播賣到國際平台,也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蔡嘉駿此時援引了工研院的案例,說明他如格思考並說服公視改變角色的背後邏輯:「早期工研院是拿國家預算網羅所有最優秀的人才去做核心技術研發,但這些技術需要進入業界商轉,讓台積電、鴻海等公司利用,才能對整個業界發揮作用,不然放在工研院難以發揮效益,而且還有壟斷人才技術之嫌。如果公視長期經營出來的好的孵育等SOP跟機制只留在公視,其實無法回饋到民間。所以我們希望建立新的模式,讓民間花錢跟公視買IP、投IP,公視也不用堅持首播跟掌握版權,創造更大的商業空間,讓投入的民間股東更有機會一起獲利。」
除了資金與內容其他的配套措施也要有,蔡嘉駿也為了落實過去文策院一直關心的文化內容產業財務與法務體質改善問題,進一步擴大文策院的MOU合作想像,除了院內先前提供財務與法務相關課程,蔡嘉駿表示目前也正在與法律事務所洽談MOU,希望未來能夠透過合作提供內容產業無償或低價的法律諮詢服務,真正在第一線隨時協助到創作者。
黑潮的國際化想像與未來更大的目標 劍指IPO
但黑潮計畫所公布的要點,並沒有提及評審模式與一般補助有任何不同,如此一來如何能夠提高接軌商業市場的可能性呢?蔡嘉駿解剖黑潮計畫其實有「兩階段」的檢核模式,打開黑潮計畫背後的黑盒子:「目前的要點跟企劃書格式看起來好像跟一般的文化部製作補助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實際上黑潮計畫是第一輪進入文化部傳統的評審會議,跟現在的製作補助差異不大沒錯,通過的就會送到文策院。但第二階段是由文策院來評估它的國際市場潛力和商業性,因為我們是投資,我們的審議會會邀請真正具有國際影視操作經驗的業師來看它的商業性及資金計畫(financial plan)是否紮實。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文策院沒有要跟投後面的30%,這個案子最終就不會拿到文化部的40%補助,這是一個0%與70%的差異。」換言之,雖然第一線評估單位是文化部,但若文策院評估在商業性和國際潛力上並不足以說服他們,文策院可以直接刷掉該案。蔡嘉駿補充道,第一砲是國際台劇,未來還有電影、文化科技...等等不同產業面向。
對蔡嘉駿而言,他和文化部長史哲想要推動國際化,是為了讓國內的影視產業經濟規模化,黑潮計畫是想讓國內的中大型製作公司有機會升級,而他認為去和國外的大型影視公司合作,也有機會加速台灣影業者對規模與營運的想像。蔡嘉駿表示:「現在文策院一直在想辦法找國外的大型公司進來台灣投資或拍攝,讓更多國內創作者有機會跟國際公司對接,比如過去可能沒辦法想像一部偶像劇是玄彬跟林依晨演,現在可能因為這些國際合資而有了可能。畢竟這兩年其實隨著串流的未來不明朗,即使是美國、韓國,都受到很大的衝擊,我們這個時候帶著錢去找大家,還是有受到一些青睞。也許韓國第一線的頂流內容可能根本不缺錢,但還是有其他中、小型的製作,所以我們跟韓國其實談得異常順利,10月宣布跟角川集團的MOU之後,跟其他國家的合作案也會陸續公布。」
事實上黑潮計畫及國際合資,都是達成蔡嘉駿心中真正理想的過渡或方法,他直言:「我的任期剩一年半,在這一年半內,我還想要再促成幾間公司上市,因為上市代表真正的產業化!能導入更多資金到產業內。韓國的內容產業,包括影視、後期、出版、經紀等等,光是去年就有160家上市,今年更有望往200家邁進,這沒有國家特意的支持,我認為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