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徐佑德、林欣怡 圖片提供/高雄電影節

原名《失能少年》的《壞男孩》長片劇本從2018年的高雄駐市計畫開始,到2021年榮獲優良電影劇本、入圍金馬創投,並順利拿到長片輔導金。最終,今年在高雄電影節首映,並成為高雄電影節的閉幕片,集結了金獎無數的「少年兵團」巫建和、黃聖球、潘親御、鍾家駿,搭配來自富裕家庭卻缺乏歸屬感的少女黃湘婷,以堅強的演技實力來挑戰這個從在地和底層出發的故事。這次我們特別專訪到導演游智涵,深入了解《壞男孩》從劇本田調到最終拍攝執行,如何抓到青少年及高雄在地氣息。
從《失能少年》到《壞男孩》 想像從高雄前鎮展開
談起首部長片,為何選擇了在台灣自新電影以來可以說是「經典」的壞掉青少年題材,其實彷彿是巧合又像是命定。游智涵談起最初拿到劇本的過程:「這是編劇吳美枝的原創,最早是入圍2018年高雄駐市計畫的故事。拿到的時候,編劇本來的田調跟想像,就是在高雄的前鎮區,她發現這個地方很有趣,既有象徵資本主義的摩天輪,又有很多破落城區和漁港遺跡,充滿鮮明的對比。於是她就發想了這個劇本,集合四個來自不同失能家庭的少年,再用對比的方式寫出女主角。我們一直都是蠻熟的朋友,最早是她來問我能否給她一點劇本意見並詢問我有沒有意願一起開發。我就在每個階段都給意見,後來2021年入圍優良劇本,我們也一起去金馬創投,中間不斷收到很多劇本建議。所以後來我們希望修正到比較當代的狀況,找了安邦進來協力修訂劇本,就這樣一直到2022年開拍前去思考,這部電影要在此時拍攝,為什麼發生在現在是合理的?所以也加入了女主角直播主的元素等等。」
談起故事撞在自己手上的過程,導演似乎有些被動。但劇本會不斷被問到「當代」性,彷彿又證明導演處理這個題材帶有某種命定,要去延續台灣電影的某種壞掉青少年電影傳統,又在其上加入當代元素。因為在《壞男孩》的影像裡,那些巷弄奔跑逃竄、機車群遊、撞球間、大男孩們之間的嘻笑怒罵等場景裡,熟悶台灣新電影至今青少年電影脈絡的影迷們,必然會聯想到不少過去的經典之作,尤其是像侯孝賢導演的《風櫃來的人》或《南國,再見南國》。問起游智涵導演是否有想致敬或特別熱愛侯孝賢導演,導演竟然露出略帶傻氣的笑容:「哇,你這樣一問我才發現,好像真的有,但你說的沒錯,我真的很喜歡《南國,再見南國》和《最好的時光》。但如果你問我最喜歡的導演是誰,我其實可能會說是蔡明亮。」事實上,《壞男孩》也有著如同蔡明亮處女作《青少年哪吒》的破落頹敗與黑暗中找尋光明的一絲絕望與希望。最有趣的是,導演顯然是片量很大,不自覺地在拍攝過程中致敬了他覺得最好的影像風格。

游智涵導演直言:「其實很有趣,我自己拍完,也是覺得這部電影很像『老片』,有種不完全那麼現代的感覺,也反射出我對高雄的感受。當這部片子在高雄放和台北放的狀態,我就得不太一樣,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在高雄放映,好對!」
而事實上《壞男孩》的另一個當代性,也是在這樣一夥青少年裡,加入了女主角品然,她的加入成為劇情驅動和角色關係轉折的重點,女性角色的主體性和呈現,在台灣青少年犯罪電影傳統中顯得相當特別。游智涵導演說明道:「美枝本身是女編劇,而且她本來就想寫前鎮的貧富對比,所以她在發想時就有了這個女性角色,她會跟我分享品然是誰,也蠻用她自己的直覺投射;相對的我就更多在協助建構男生群體如何一起玩耍、對話、互動的部分。」談起演員黃湘婷,游智涵導演表示:「我是先在金馬活動裡看到她的外型亮眼,再去看她的表演也很喜歡,所以找她合作。湘婷本身是個很聰明、過度思考的人,但品然是很直覺的,但這樣的碰撞也很有趣,湘婷拍到中後段之後,愈來愈有角色自己的樣子長出來,後面幾場遇到危機的處理,表演都很出色。」
年輕演員的加入與熟悉高雄生活的氣味 進一步抓住青少年形象
除了品然以外,《壞男孩》最吸睛的就是四個金獎青少年演員全新組合在一起,而且彼此之間的互動自然地真的就像他們穿同一條褲子長大,自然的互動、對白和肢體,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游智涵導演回想導:「我跟其他三位演員(黃聖球、潘親御、鍾家駿)從第一次見面到開拍,中間大概經歷了一年,因為中間碰到疫情有中斷。所以變成是拍攝的前年4、5月就認識,到實際開拍時像家駿已經上大一。我跟這三個演員磨了很久,因為他們要像朋友,但又要有各自的朋友。中間也曾試過用不同的演員組合搭配上戲劇課,找出最終的組合。」
而在這個過程中,游智涵導演也不斷鼓勵年輕演員說出自己的想法,他直言:「拍這部電影時我最怕的是,內容明顯是三十幾歲人自己想像出來的青春,跟實際的青少年有落差。還好這次因為年輕演員進來得比較早,雖然一般來說演員一定會先在意導演的想法並去符合,但我就直接跟家駿說,這個角色設定18歲,你也18歲,你對角色的想法一定比我準,所以把你真實的感覺講出來就好。」
在跟黃聖球、潘親御、鍾家駿這三位年輕且偏素人出身的天才演員磨合一段時間之後,游智涵導演說明道:「建和是最後加入的,他是專業演員,一進來就非常出色。當然,也因為他很優秀,我曾一度擔心他會不會進入舒適圈或倚老賣老的狀態。但我覺得我很幸運,他剛好處在願意把自己打開、嘗試不同角色的階段,像他在《成功補習班》也是。而另一層顧慮是我覺得他會不會覺得這個角色他已經演過很多類似的,沒有挑戰性,沒想到他點出這個角色的全新挑戰,在於他以前演的邊緣青少年都是非常孤獨、單獨存在的角色,但這次是需要大量跟其他三個朋友全程一起互動!建和加入後,四個人開始進入前製期瘋狂的表演課,然後我在開拍前三天,讓他們自己去高雄生活,劇組都不在,讓他們自己走進城市,感受在這個城市生活的步調和氣氛,我覺得效果很好。」
游智涵導演笑說:「最後建和的加入,就像是班上突然來了個資優生,也讓其他人意識到,哇,職業演員的演出狀態是這樣!他來了之後,立刻帶來良性刺激,讓其他三人也狀況升級。而且建和很好的地方是,他不會是去教其他人怎麼演,而是平行地跟大家交流很多實際的經驗,這對大家的幫助很大!」
而談起全片的語言運用,游智涵也分享道:「本來有想過是否要全台語發音,但其實演員像建和、聖球、湘婷都是客家人,家駿則是達悟族,剛好原生語言都不是台語,也反映了台灣實際的多元語言族群狀況。後來我實際觀察,高雄的年輕人每個圈子的語言也各不相同,所以就讓他自然地選擇習慣的語言,也可以夾雜一些台語,像家駿也很注意到這點。
這組少年兵團於焉成形,2023年在高雄首映後,即將在2024年1月正式上院線,且讓他們絕對青春真實的生命力,來衝撞觀眾的視覺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