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主編專欄 /《 賽德克巴萊 》爭議事件,魏德聖其實是被養壞的台版奉俊昊?

2023年7月22日

文 / 徐佑德

(圖片來源:《賽德克巴萊》粉絲專頁)

關於這段下面這段討論,很可能對我自己的生涯與事業夥伴造成負面影響。但作為一名影視觀察者,我必須說。針對法律跟金融的部分有更專業的文章討論,此不贅述請參考延伸閱讀,本文聚焦在產業分析,是什麼讓魏德聖走歪了?

進到奧斯卡前九強、威尼斯影展,在金馬獎上被韓國大師李滄東讚譽有佳而讓《賽德克巴萊》拿下最佳影片,從初生之犢的短片《七月天》就生猛有力,擔任過楊德昌《麻將》跟陳國富《雙瞳》的副導演,交出台灣電影奇蹟《海角七號》,監製的《KANO》至今音樂劇都還在日本巡演。他幾乎是台灣同時能參與藝術跟商業的標誌性導演,可以說是最靠近台版奉俊昊之稱的人,具備大膽夢想、創造力、才華、實踐力,也為台灣國片打強心針,可以說沒有他沒有後來台灣電影的轉變。但魏德聖走過了《賽德克巴萊》之後,《52赫茲》的大失敗讓所有人驚呆了,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來到《台灣三部曲》,竟變成一個標誌著愛台灣、但喊出瘋狂且不實際的規格的導演。魏德聖的理想很好,但夢再好,都需要被管理。

套一句《奧本海默》裡的話:「為何如他經歷過這麼多的人,還會如此盲目?」

因為在台灣,在過去導演成功的名聲跟失敗的詆毀,完全由導演、監製承擔,不只他的人格還有財務狀態,因此我可以說我們養壞了魏德聖,更可怕的是我們不只養壞了他--我們給了他票房的成功、給了他資源跟名聲,卻沒有人能給他良好的製作觀念,告訴他如果要往更高規格挑戰,他將面臨的挑戰與他需要的工具與人才會是什麼。長期主宰台灣電影圈的導演制,讓整體拍攝組成跟資金結構完全失衡,所有的決策都過度依賴導演本身,甚至金主和監製的決定投資多半都是義氣相挺導演,到最後要談分手,就變得過度情感主導,而相當難堪。

一個沒錢請會計、法務、財務製片、預留行銷預算的產業,甚至對自己的著作權利都不知道怎麼保障,到底要憑藉什麼健全?憑藉什麼而活?誰能活?就是不能活才會瘋狂。台灣電影的不瘋魔不成活,不是程蝶衣的決絕,而是賭徒的狂飆。

為什麼只能當憑藉運氣的賭徒呢?如果能夠有穩定的收入與證明安穩的工具,會有人想成為賭徒嗎?事實上台灣長期以來都有電影拆帳黑箱跟偷票房的問題、電影票房從不公開透明,造成政府跟產業都對市場輪廓從未能全盤理解,創作者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票房好,到底觀影人數多少,到底喜歡的消費者是老奶奶還是女學生。什麼資訊都沒有,那不就像進入股市的小白,只能靠運氣或奇蹟。《賽德克巴萊》證明了台灣電影消費力有8.8億,拆成上下也各有四億,跟《海角七號》、《當男人戀愛時》、《我的少女時代》相仿,台灣商業電影的天花板最多就是4-5億。

所以要討論的是如何用合理的預算,科學、多元且分眾的選題來測試市場,我們不一定要成為票房奇蹟,但合理回收是應該的。只是至今,我看不到政府針對電影、電視...等文化作出扎實的研究讓產業有感的報告(不要再整理資料跟逐年比較),光是我要整理台灣票房我還要一週一週下載Excel自己人工算!

給錢當然重要,但不能只給錢。你有很多更有彈性的方法讓補助跟投資更有效果,創作者需要很多創意和實務上的工具,更需要實際了解市場。為何連市場最基本的輪廓不弄清楚,為何鄭部長堅持要票房透明?因為搞不清楚就是繼續阻隔創作者與他們可能的觀眾溝通,無法帶領產業,因為只能永遠被動解決, AI都已經來臨,繼續用舊方法、繼續不透明、繼續憑藉義氣相挺,繼續在缺乏數據支撐的情況下,倚賴「人」的審美和直覺來分配資源,絕對不會是好事?但樂觀地看,長期觀察下來,台灣能夠穩定回本且有聲量的電影、影集、節目其實變多,產業正在往更好的方向走。

過去鄭麗君在文化部時便提出《文化科技發展綱領》,以及陸海空文化傳播戰略計畫(文策院、公共媒體國際化、OTT)逐一成型。鄭部長曾說,未來部部都是數發部,因為數位科技已經能讓所有真實現形,只要能善用數位科技的客觀工具,就有機會與創作者的直覺互補,才能相得益彰,數位驅動能夠帶來金融驅動。否則目前僅僅倚賴個人的才華/單一部會的專業,每個人必然都有盲點。

再次引用《奧本海默》:「天才,未必是智者。」我們要做的,是用數位和跨部會橫向整合,包括金融、科技、法務等來保護優秀的創作者,讓他們可以選擇走向對的路,而不是淪為絕望的賭徒。我們想要跟韓國一樣成為文化輸出強國,必須要有文化戰略,必須要有文化武器,那麼我們應該集中且加大資源,且不只是文化部、文策院承擔,而是整個政府需要重視這件事情,並招集最好的金融、科技、硬體、軟體、製作....等最好人才來找到台灣文化政策的解法。

魏德聖其實不是個案,魏德聖折射出台灣電影產業的各種斷裂跟荒謬,若不能積極應對,就白費我們自由民主的創作力度。

最後,如果魏德聖的《BIG》能夠獲得觀眾喜愛、票房成功並證明執導功力,依然能在東山再起,風向會截然不同。同時也揭示電影是眾人努力而來的作品,對此我更重視每位對台灣或電影作品貢獻的工作人員們,他們不應該受這次風波影響。魏德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產業,他的功過不能完全代表台灣影視產業。但他能讓我們思考,最好的文化發展方向為何?


各方觀點跟延伸討論:

鏡週刊報導:

果子影業聲明:

中影聲明:

藍弋丰

法律兵工廠:

威律法務事務所

翁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