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Giloo紀實影音

二十世紀末,可說是臺灣電影最低迷的年代,1999年卻有一群年輕導演們以16釐米拍攝獨立電影,自立舉辦「純16影展」,當時這些作品以獨立創作之姿邁入市場,為臺灣沉寂已久的電影市場,注入多樣的創作新血,開拓出一條有別於主流電影的道路,開啟電影新世代的希望。高雄市電影館考量到膠卷保存不易,特別將1997年至2005年間的獨立影片,透過數位化乃至於數位修復,讓過去的經典以全新面貌再次體現新價值。傳送門:https://giloo.ist/topics/46042
《天橋不見了》
延伸自蔡明亮 2001 年的作品《你那邊幾點》,通過固定機位的凝視,在標誌建築體的拆解、現代高速都會的錯置,捕捉人際間的疏離距離,亦試圖尋找屬於自己的認同與地位。影片藉由正值「限水」階段的台北,以水成為回憶,在不同人物的際遇觀望中,傳達關於記憶與身份的迷失。一首崔萍的〈南屏晚鐘〉,是對昔日建築及文化的消逝回望,也喚醒身處都市人們的時代記憶。
《黎明之前》
蔡琴、范瑞君和王柏森飾演。一對母女愛上同一個男人的故事, 三人因而紛紛走上不歸路,最後全選擇自殺離開世間。尷尬的是, 丈夫在陽間經營生意不善,也走上自殺一途。結果四個人死後, 來到只有自殺的人才能進入的平行世界裡。然而,在陽間處理不了的感情問題,到了自殺世界依舊無法解決⋯⋯。
《起毛球了》
醫學院畢業而無職的萬,漫無目標,除了戀愛之外。雖然有空姐女友,他在三十歲生日前遇見並愛上自稱女同志的高中女生與廣告演員妙秒。同時,與妙秒共演礦泉水廣告的男演員因廣告對她一吻鍾情,卻只有一本大頭貼收集冊單相思。現實中真實走紅的廣告也在電影中不斷出現,既解構又幽默地串連起電影中的愛情觀。《起毛球了》是吳米森的首部劇情長片,他以鮮明又跳躍的敘事結構,以及高度風格化的影像與台詞,描繪了上個世紀末時髦又虛無的台北都市生活。《起毛球了》是對青春折舊的輕盈比喻,在當時以寫實掛帥的台灣電影中,令人耳目一新。本片亦罕見在日本上映,另題「 愛回遊魚」。
《呼吸》
「非常動人的作品,在一個近乎全部是特寫鏡頭下的奇幻世界肖像⋯ 熱情的力量與深沈的冷峻完美結合」 ─許鞍華,2006年台北電影節評審在不遠的未來世界裡,流感病菌演變成空氣傳播的致命病毒。人心惶惶的社會氣氛,人民亦被法律規定戴口罩。一位時日不多的高中女生,等待一名她喜歡的高中男子,陪她去聽她最愛的地下樂團表演,並度過一個難忘的夜晚。
《與山》
1999 年末,在最接近天堂的山上,女性影像工作者試圖追蹤一群亟欲逃離現世的信徒,但無論她如何堅定循著線索,這群信徒卻無法被紀錄。隨著車油耗盡徒步求助的過程,女子遭到一名陌生男子挾持,暴力在空間邊緣摸索著對方的形象,男子喃喃自訴那段篤信的記憶,竟和女子狂亂渾沌的潛意識交疊⋯⋯。
《明信片》
排灣族青年阿馬克騎機車北上,只為了到族人口中的美好都市打工生活。一日,他在沿海旁遇見喜歡搜集明信片的少女小麗,兩人便展開一段情感之旅,但昔日對繁華都市的嚮往,卻不斷受到冷漠與鄙視,血淚堆砌的華麗建築,亦唱出屬於原住民的都市悲歌。那一張張擁有亮麗景緻的明信片背後,隱藏著家庭及故鄉最悲痛的記憶,也成了一趟不復返的生命旅途。
《風中的小米田》
一所山上部落小學,在課堂老師提到小米跟原住民的故事後,巴度突然舉手發問,小米是什麼?因此老師給大家出了一個家庭作業找出小米真正的樣子。巴度回家問大人,小米田在哪裡?大人都說,早就沒有小米田了,還罵老師無聊。為了不讓老師失望,巴度決定跟最好的朋友伊萬一起去找小米田⋯⋯。
《海巡尖兵》
巡守海岸線的三名海巡兵,一如往常地蹲坐閒聊,即使電視上播放新總統的勝選畫面,依舊無法改變仍在駐守的事實。在百無聊賴下,一等兵開始作弄菜鳥學弟,複製昔日也曾被操玩的套路。隨著上等兵的制止及越來越不受控的行為,黑暗樹叢中曖曖不明的逼迫壓制,與幽微海岸邊一觸即發的緊繃關係。海風吹徐的站哨夜晚, 是一次新兵的震撼教育?或是又一次軍隊陋習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