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Lynn 徐佑德 ; 攝影/ 洪子辰

2023年的「日舞影展:亞洲單元」(Sundance Film Festival: Asia)來到台北舉行,帶來美國好萊塢活躍於業界的大師論壇之餘,也舉辦短片競賽,親自由日舞影展的總監金.(Kim Yutani)、策展人海蒂.茲維克(Heidi Zwicker)等人選片給獎。我們特地專訪到資深策展人Heidi Zwicker,來談日舞影展為什麼會想要連結亞洲,這次來到台灣和台北又有什麼樣的淵源與驚喜。
相較於歐美影展交流頻繁 亞洲是尚待開發之地
日舞影展向來是美國本土影展的指標,是許多新銳導演嶄露初生之犢才華之處,一方面吸納來自全世界的人才,但另一方面「美國」在地的氣息也十分道地濃厚。為何會有「日舞亞洲」這樣的想法,似乎不容易直覺聯想。對此,資深策展人海蒂表示:「其實長期以來我們會發現我們跟歐洲影人及影展的交流都很頻繁,但亞洲離我們距離比較遙遠,我們能和亞洲影人交流互動的機會真的不多。但事實我們也非常希望可以看到亞洲的新銳導演,並讓他們知道日舞影展是歡迎全世界各式各樣的電影來參加的,所以一直在思考怎麼跟亞洲產生更深的連結,就有了日舞亞洲的想法。」

而「日舞影展:亞洲單元」首度舉辦可回溯至2016年,從2016到2019年連續在香港舉辦,香港可說是亞洲地區電影率先國際化的一分子,香港電影與明星也最早進攻好萊塢,甚至進而影響了好萊塢的動作美學,香港名導吳宇森、王家衛等也都是少數打進好萊塢一線的亞洲導演,日舞影展選擇香港作為第一個在亞洲落地的城市,可說相當可以理解。
而在2021到2022年,亞洲日舞則移師到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印尼的人口超過2億,是亞洲最大的市場之一,而且在影視工業水準上相當有水準,不管是獨立製片或商業大型製作都有相當亮眼的作品,Netflix原創電影《真相影印店》即是一例。
2023年之所以來到台北,可以說是各種水到渠成,海蒂說明道:「2019年我的同事(編按:日舞影展選片總監)金約坦妮(Kim Yutani)來台北參加金馬影展的時候,就發現台灣有一批很熱情的影人,同時我們也找到台灣協辦方,我們就很開心地決定了。這次來到影展覺得非常意外的是,來參與日舞亞洲的台灣觀眾非常熱情,跟我們交流了非常多,也問了很多很好的問題,讓我們印象深刻。」提到接下來是否有機會再「續留台北」,海蒂給予相當正面的回應:「我們正在討論,非常希望有機會可以再在台北辦下去。」
亞洲日舞短片競賽 同樣秉持挖掘新銳導演讓世界看見的初衷
而海蒂也實際分享亞洲日舞短片競賽的初衷,其實際的成果就出現在印尼:「亞洲日舞的短片競賽都是由我跟參與的同事親自挑選,我們會依照我們的選片標準及日舞的單元性去思考,我們不僅想要在當地找到令人驚艷的作品並給獎,也希望這些入選的短片有機會讓我們帶回美國在日舞影展正式播映。我們在選出入選作品後,這些作品等於會直送日舞影展,不用另外再報名或繳報名費,回到美國跟我們整個大團隊一起討論後,會決定最終是否入選。」而作為一個特別重視發掘新銳導演的影展,日舞亞洲自然也期待能發揮這樣的效果,海蒂興奮地說:「像印尼導演柯奇.里沙(Khozy Rizal)的首部劇情短片《男情足球迷》(Makassar is a City for Football Fans)就是我們當年日舞亞洲到印尼時選中的,後來也正式入選並在日舞影展放映,而他的下一部短片《巴斯里和薩爾瑪的無止境喜劇》(Basri & Salma In A Never-Ending Comedy)就入選了坎城影展,這就是我們想要發揮的作用,讓更多亞洲新銳導演也有機會被世界注意到。」巧合的是,這位導演2022年的另一部短片作品《刪單啊!機車外送人生》(Ride to Nowhere)也剛好今年來到高雄電影節做台灣首映。
那麼這次來到台灣選片的經驗如何呢?海蒂笑說:「我們在非常短的時間裡收到了超過250部的作品,我們很驚訝台灣的創作力,而且有許多影片是採用多媒材的形式,超越了我們的想像,只是我們還是要選能夠在電影大銀幕播放的作品,所以暫時還沒有選進來。」至於選片有沒有所謂的「日舞風格」呢?海蒂大笑著表示:「日舞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我們從來沒有設限,我們強調的就是多元和自由!」她接著舉例說明:「確實很多人會去說日舞偏愛某種風格,像過去有幾年的時間,很多人認為呢喃核(Mumblecore)電影就是日舞的主流,但其實並沒有,只是那幾年可能剛好有幾部優秀的作品是這個風格。我們其實非常希望更多元、更有變化,不要只有一種風格。」
接續著這個話題,談到這次選的台灣短片,海蒂認為也包含了這樣的思考,以及與日舞影展本身單元的連結:「我們選了紀錄短片、動畫短片、劇情短片,因為我們希望看到不一樣的題材,而且日舞本身也有這些不同的單元,在選題材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多元跟可以符合不同單元的需求,像是《半夜鬼上車》(Unexpected Passenger)就很適合我們的午夜單元,所以我們也很期待帶著這些精彩的短片回到猶他州,看哪些作品有機會在日舞正式放映!」

除了透過影展競賽和選片人的眼光,來讓新銳導演站上世界舞台,日舞影展同樣為人稱道的是它的學院(institute)和吸引所有創作者的劇本工作坊等協力機制,《媽的多重宇宙》導演丹尼爾搭檔(Daniels)就是第一部片在日舞影展驚艷了選片人之後,下一部劇本《媽的多重宇宙》被選進了日舞工作坊,受到日舞學院的大力加持,一路順風順水地完成劇本與募資,讓這個看似瘋狂的點子得以實現。未來日舞亞洲若能再延續於台北續辦,並可在短片競賽之外也搭配日舞工作坊,也將會是台灣新銳導演的一大福音!